關於韋家輝的「天才」

on Facebook 2022-7-23

從前上吳昊老師的編劇課,他說自己一輩子只遇過兩個天才(補:昊Sir當時這麼說的目的,就是要我們這班學生丟棄幻想,腳踏實地學習基本功,才有可能成為出色的編劇),一個是王晶,另一個是韋家輝,他相當佩服兩位的成就。

有趣的是,關於王晶,昊Sir的評價是「快、狠、準」,甫進入電視台工作,「很快就上手」。但對於韋家輝,他的話變得十分曖昧,說不出一個明確的評價來,只特地提到:韋氏「無法讓人理解」。

我牢牢記住這番話,昊Sir認為韋家輝難以理解,我相信不僅指其編劇方法,還指向韋的為人,而兩方面是互為相關。

昊Sir曾毫不諱言地承認,他參與過的初期無線電視劇製作,所有經過他手的劇本,幾乎都是抄襲、模仿當年的美劇和歐美電影(那時候資訊流通不發達,一般人很難觀看美劇)。

可以說,這點出了無視電視台的創作文化問題,它的起源正是從抄襲開始,也難怪後來的無線仍停留在抄襲和挪用的階段,因為無線的系統是這樣一代接一代傳下去的。從這個角度看,王晶就是這種制度訓練出來的精英,他是工廠式生產的「天才」,快速製作商品,後來甚至發展出「自己抄自己」的驚人地步。

那韋家輝呢?難道就像其筆下人物,整天瘋瘋癲癲的,那些精采的點子都是神啟,從天而降,橫空出世,無中生有,所以「韋是讓人難以理解」?我的理解是,這些都係刻意經營的傳說(包括「編劇之神」的名號)。始終都是從電視台訓練出來的,那時候的競爭激烈,為了抓住觀眾的情緒,劇情發展必須愈發愈激,一集比一集極端,激進再激進,結果這套習慣還留到現在,而當初的靈感根據(根據貧困的基層生活,寫出貼地的人物角色)則日漸消退,曾經的「寫實人物」與「激進公式」的內在對疊(韋家輝的「天才」,就在於他拿捏到箇中的平衡,所以才有丁有康、丁蟹這些經典人物),現在只剩下了激進的一面,所以才有《喜馬拉亞星》、《神探大戰》這類作品⋯⋯

發表留言